全国服务热线: 186-1822-5299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建材与家居行业绿皮书《2030未来智慧建筑》|建筑健康化的发展趋向

时间:2021-07-17|浏览次数:



       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承载者,陪伴着我们度过了一生中90%的时间。建筑环境质量对人们的健康、舒适、工作效率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建筑的健康化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1987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巴塞罗那召开的会议中,首次提出了健康社区评价体系,旨在将健康相关问题纳入城市建筑的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改善人居环境。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让人们对建筑、空间、居住的健康与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日,在建筑的基础功能之上,我们进一步提出“健康建筑”的概念:建筑应当保证,并进一步促进室内人员的身心健康,不仅避免出现病态建筑综合症(SBS),更需要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满足人员的生理与精神的健康需求。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一堆钢筋混凝土,而是为我们营造健康、安全、舒适空间的载体。


 
健康中国2030
 
        2019年7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进步,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已经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然而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占到每年总死亡人数的88%,给社会带来的疾病负担超过了其他所有疾病带来的社会负担。另一方面,由不良的建筑环境引起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建筑环境相关的健康知识在大众中的普及率仍然极低,对于室内空间普遍存在的空气污染、热环境、光环境不合格的问题,大部分人群缺少科学知识指导、缺乏合理应对措施,由此所导致的疾病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对建筑品质与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强健康服务能力、构建健康的制度体系等相关任务目标,其中建筑业和健康服务深度的融合更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

       2017年1月,《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中对健康建筑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健康建筑指的是在建筑本身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   2019年7月9日,国务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负责统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组织实施、监测和考核相关工作。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正式印发,全面指导推进健康环境的建设工作。
 
健康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坐标,也是人民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伴随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国城市在面临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的“城市病”难题同时,还面临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状态及慢性病、精神性疾病的大幅攀升问题。近年来各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是对城市建设和治理提出了新挑战。

       从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健康城市”概念,到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从1989年中国启动“卫生城市”创建,到1994年开始“健康城市”项目试点,再到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健康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革新和拓展。

       “十四五”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2020年12月28日,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联合研究编写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正式对外发布。这项研究依托“大健康+大数据”,构建起了一套科学、客观的城市健康度量标尺,并首次实现我国80个主要城市综合健康水平的全景评估考核,为当前和新时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和借鉴作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深化推进。《清华城市健康指数》的发布,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时刻。

       我国大规模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告一段落。未来十五年,将以节能和健康并举推动建筑全面发展。清华大学的林波荣教授提出:“应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人民健康、城市/社区/建筑功能品质提升和能源环境效益综合提升为目标,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建筑行业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通过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化全链条设计,加快研发健康中国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推进健康建筑、健康社区、健康小镇和健康城市建设,为我国健康中国行动提供科技支撑”。因此,将生态文明融入未来发展建设中,是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提升国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基础。



 

健康建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室内环境的关注从形式上的美观与实用,逐步延伸到对建筑健康性能的高品质追求。建筑设计与建设相关的一系列标准也逐步升级,形成差异化的指南,用于引导健康建筑的建设,推动建筑品质的升级。

        在发现了用户对建筑的健康的要求后,国际健康建筑学会(InternationalWELL Building Institute,简称“IWBI")于2014年制定了世界上首部以人员健康舒适度为评价核心的建筑评价标准。相比于LEED认证体系更加注重高品质绿色环保建筑的特点,WELL建筑标准是一部综合考虑了建筑与其使用者健康之间关系的标准,包括了空气、水、营养、光、健身、舒适、精神7大类评价指标和102项细则,把建筑和人的健康整合并结合在一套标准体系中[2]。WELL也成为继LEED、绿色三星和BREEAM等当前主流绿色建筑评级系统之后的新一代绿色建筑认证体系。

       顺应用户对建筑健康品质的追求,2017年1月,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机构共同发布《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3],在WELL建筑标准的基础上,开发得到了更适用中国国情的健康建筑标准,将绿色与健康、建筑和人更融洽地纳入到同一个体系内。健康建筑在国内也首度有了明确的定义: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2017年3月,中国第一批健康建筑获得认证,标志着中国绿色建筑正式进入“绿色到健康”的新纪元。

        2019年8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新绿标》”)GB/T 50378-2019正式实施[4],《新绿标》的修订将原来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七大指标体系,更新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指标体系,旨在落实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了建筑品质的重要性,提高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建筑发展趋势注定是“从绿色走向健康”,然而健康环境的营造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认证结果,所以仅仅依靠前期的设计标准,或产品与设备堆砌,是无法确保健康环境的最终落地,因此,需要在建筑运行阶段,对建筑环境的特征要素(空气、水、光线、健康、舒适等)进行测量、评价与控制,从多维度的控制真正实现健康环境的效果,全面保障人员的身心健康。
 
科技加速健康建筑
 
       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成熟和逐步应用,为健康建筑从概念走向实践提供了科技基础。

       依托于建筑物联网,建筑设备、人员与空间之间能够建立新的连接。一方面,物联监测技术实现对环境品质的可视化,打破以往环境测量存在的不易感知、不可量化、或探测效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与物联控制技术的高速发展,能够将建筑环境专家们长期以来对城市和建筑的深刻理解力、丰富的运维管理,融入到建筑物联网底层系统中,通过轻量化的感知与控制模组,广泛地应用于各类环境空间,大幅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与可靠性,从而真正实现高效、安全、健康的环境空间营造。

       当室内环境关键指标可知、可感、可控后,依托于健康环境物联网系统,将形成一系列丰富的场景探索,提出更具创新性的应用解决方案。

Copyright © 2019 中建协室内净化服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 京ICP备18023228号

用微信扫一扫

微信公众号
关闭
186-1822-5299